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报告 > 发展规划

【打印】

【字体: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时间:2016-05-19 来源:省政府金融办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趋势和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谋划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37010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31,五年新增14685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2010年的1.4倍。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427亿元,基本实现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9.6亿元,增长1.2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万亿元,2010年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3万亿元,十一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4.1%。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粮食年产量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个台阶,达到606.5亿公斤。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学发展载体持续完善,产业集聚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4%,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达到39.5%、提高8.9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3%、提高15.5个百分点,装备、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提高8.03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翻一番,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现代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持续完善,中原银行等金融豫军加快崛起。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突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控制目标。

  战略支撑更加坚实。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验区建设三年打基础目标基本实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40万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取得突破,石武高铁投运,郑徐高铁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郑万、郑合、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郑开、郑焦、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11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65公里,城际铁路1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05公里,实现所有县()20分钟上高速,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实现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全光网河南建成。水利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河口村水库完工蓄水,出山店、前坪水库及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开工建设。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疆电入豫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达到6800万千瓦,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启动,第一批试点部分群众入住安置区。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步伐加快,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半,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省直管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10个省直管县()全面直管。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国家平台贯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和省级统筹、即时结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有序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基本放开。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成功配合举办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郑欧班列运营综合指标居中欧班列首位,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综合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全面推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出口总额达到738.4亿美元,2010年翻了两番多;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6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超过3万亿元,均为十一五时期的3.3倍。在豫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4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56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2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6%10.1%。城镇就业累计净增7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451万人,实现省内转移就业超过省外就业的历史性转变。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实现预期目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年分别提高55%83%,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90%133%。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2%、提高30.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3%、提高18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2万张。改造农村危房100万户,规划内3630万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67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河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学谋划特点最突出、创新实践特色最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河南形象提升最明显的五年。经过这五年的努力,我省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蓄积壮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尤为重要的是,这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与立足河南实际相结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全国大局与推动河南发展相结合,谋大事抓根本打基础;坚持顺应发展趋势与把握发展阶段相结合,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进德法双治;坚持发展伟大事业与推进伟大工程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是我省政通人和、事业发展的根系所在,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坚持和发扬。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10年基数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十二五”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2015

年均
增长()

2015

年均
增长()

一、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30924

9以上

37010

96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

24446

38000

39131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1247

15

35700

215

预期性

4﹒财政总收入(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亿元)

2294
1381
32

3700
2250

10以上

4427
3009
6

14
16
9

预期性

5﹒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7142

1500

20

2832

329

预期性

6﹒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19984

560

661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6

33以上

395

预期性

8﹒城镇化率()

3882

48左右

4685

预期性

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091

16左右

119

预期性

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

047

1

188

预期性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1﹒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9147

79147

8126*

约束性

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方米)

46

343

[-30

289

[-35

约束性

1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7

06

06

预期性

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
比重()

37

5

52

约束性

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0
价,吨标准煤)

[—16

[-225

约束性

16﹒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2005年价,吨)

[-17

[-20

约束性

17﹒主要污染
物排放减
()

化学需氧量

99

128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14

193

氨氮

126

133

氮氧化物

147

168

18﹒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219

2361

2362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
亿立方米)

129

1596

17

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19﹒全省总人口(万人)

10437

10812

71
以内

10722

54

约束性

20﹒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5以内

35

预期性

21﹒五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

500

716

预期性

22﹒城镇职工居民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人数(万人)

1079

2100

1470
(
仅城镇
职工)

约束性

23﹒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

9289

97

9932

约束性

2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
万套)

200
以上]

24338

约束性

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52373

8460

9左右

10853

101

预期性

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1593026

24460

9左右

25576

76

预期性

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95

94

94

约束性

2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366

365

365

预期性

注:12015年完成情况为预计数,带*数据为2014年数。2﹒[]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3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数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速度。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发展新境界。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供给总量和结构不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加快结构性改革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把中原等城市群作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制定实施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我省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展开,国内外产业持续梯度转移,为我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工程,为我省补齐短板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发展优势前所未有。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战略先导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集群支撑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航空网络、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加速形成,区位交通优势持续提升;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人口红利正在向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红利转变,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三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传统产业拉动力量逐渐减弱消退,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推动新旧产业转换任务艰巨;城镇化水平低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不足,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尚未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基数大,且集中在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黄河滩区)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的偏远地区,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必须准确把握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再上一个大台阶,又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也是非常期,把握新常态趋势性特征,坚定信心、改革创新、顽强奋斗,妥善应对转型困难和风险挑战,努力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新局面。

  第二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实施我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汇集众智众力;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内外联动;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坚持依法治省,突出引领规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证。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20,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框架格局,部分领域和区域实现现代化,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撑和带动全国发展的新空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河南建设展现出更加美好前景。

  ——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结构性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进入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创新型省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三山一滩区域性整体贫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蔚然成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

年均
增长()

属性

类别

一、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37010

8左右

预期性

国家

2﹒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56343

80400

预期性

国家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5700

13

预期性

河南

4﹒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7384

8左右

预期性

河南

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95

45

预期性

国家

6﹒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85

56

预期性

国家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24*

40左右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
强度()

119

2

预期性

国家

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88

3

预期性

国家

9﹒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60

预期性

国家

10﹒互联网
普及率
(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318

80

预期性

国家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52

90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左右

预期性

国家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

101

105

约束性

国家

1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716

500以上]

预期性

国家

14﹒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460

约束性

国家

1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0

90以上

预期性

国家

16﹒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155

约束性

国家

17﹒人均预期寿命()

756

765

预期性

国家

四、资源环境

18﹒耕地保有量(万亩)

12189*

按国家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1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按国家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2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控制在国家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

52

按国家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2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25

控制在国家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3﹒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

20

控制在国家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4﹒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362

按国家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7

按国家
下达指标

25﹒空气质量

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细颗粒物(PM25)
度下降()

完成国家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省辖市(省直管县〔市〕)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

52(67)

26﹒地表水
质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

45

控制在国家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V类水体比例()

24

27﹒主要污
染物排
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28

控制在国家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二氧化硫()

193

氨氮()

133

氮氧化物()

168

注:1﹒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
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速度。22015年完成情况为预计数,带*数据为
2014
年数。3﹒[]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第三节 战略导向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适应趋势、创造优势、提升位势、形成胜势。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平衡性。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构建四区三带”(太行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沿淮生态保育带)区域生态格局,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重点工程,建设美丽河南。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载体平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扩大开放转换动力、促进创新、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厚植发展优势。突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厚植优势作为引领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强化竞争优势思维,把是否具备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决策的基本遵循,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思路举措中,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先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发展新局面。

  突出战略重点。着眼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紧紧围绕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和促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突出实施六大关键性举措。

  ——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把加快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作为中心任务,持续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着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打造区域核心创新创业载体,突破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架构和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把中原城市群作为彰显区域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撑,优化空间规划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加快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形成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打造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经济和多式联运,完善现代交通枢纽,打造口岸优势,建设内陆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把补齐短板作为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关键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下更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确保如期建成覆盖领域全面、覆盖人口全面、覆盖区域全面的小康社会。

  第二篇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释放市场化改革和人力资本红利,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创造新需求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两个机遇”,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繁荣网络经济,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

  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一手抓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突破,一手抓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改造,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

  突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壮大规模,以特色优势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以知名品牌为引领增创食品工业新优势,以产品提质升级为导向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持续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工业两个万亿级产业能级,争取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成为新的万亿级产业,打造一批位居国内行业前列的制造业集聚地,带动全省制造业规模壮大、结构跃升。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0_376621.png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战略需求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先进机器人、储能和动力电池等产业向国内一流水平迈进,瞄准技术变革速度快、颠覆经济模式潜力大的重大技术,争取物联网、基因检测、智能微电网、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页岩气等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1_576021.png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区别对待、分业施策,以产业链延伸为主攻方向,推动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和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加快推动产业重组和产能转移,稳妥有序处置特困企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2_999073.png

  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坚持集群化发展战略,依托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有重点地培育新兴先导产业,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转移,以最佳物流半径构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和支撑配套体系,省级层面重点打造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以省辖市为主体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以县域为主体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集群品牌。

  实施三个对接优势产业链培育工程。以培育持久竞争优势为基点,以双向对接、全面创新为途径,发挥既有比较优势,转换不利生产要素,推动资源要素、消费市场、关联产业、龙头企业等优势叠加,构建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链,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支撑。推动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促进饲料种植、畜牧养殖、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链式协同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推动矿产资源与终高端制成品双向对接,突出发展高附加值消费品和整机类产品,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综合优势转变。推动城市矿山与再生制品双向对接,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3_503581.png

  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汽车、机械、电子、冶金、石化、轻纺等行业为重点,建设行业云平台,加快企业装备和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布局和示范推广,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实施工业强基提质工程。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提升基础制造能力,加快打造综合竞争优势。推进四基提升行动计划,围绕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建立首台()、首批次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创建和认证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绿色制造行动计划,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标对标活动,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推进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坚持示范试点先行,积极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业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进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地方、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4_454900.png

  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以产业重构为重点,推进老旧社区、老工业企业厂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9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突出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支持焦作市、濮阳市和灵宝市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发展,推动成熟型资源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平顶山市石龙区、鹤壁市鹤山区、南阳市官庄工区等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推进新密市、永城市、宝丰县等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第二节 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

  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加快壮大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专业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打造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国际多式联运、快递物流、保税物流,支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构建国际、区域、城市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打造辐射东中西、连接境内外的物流通道枢纽。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扩大金融豫军规模,规范和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基本建成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提升商务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促进广告、咨询、商务中介、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深化专业化分工,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开拓服务外包业务市场,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推进通用航空服务产业发展。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5_995149.png

  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等服务供给,促进大众化合理消费,普及社区便民消费,发展智慧生活消费,开拓个性化品质消费,完善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提升安全消费水平,建设中西部地区特色消费中心。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突出老家河南主题,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培育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区,在重点生态廊道和城市周边建设一批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区。适应新业态发展趋势,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传统商圈向体验式智慧化转型,发展会商旅文体联动新模式,培育高品牌价值企业。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领域,健全服务网络,发展大健康产业。适应大众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创新住宿餐饮营销管理模式。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制度,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6_620462.png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平台,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2020,建成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依托产粮大县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打造36个国家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和30个省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口粮生产基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强公共设施维护和统一管理,确保高标准粮田持续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以现代畜牧业、高效特色农业、现代粮油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推动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强化科技支撑,扩大品牌影响,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优势产区,建设肉牛、畜禽、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发展粮改饲和种养加结合型循环农业。培育大型仓储、物流、加工等综合型粮油企业,完善粮油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力争到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450,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达到50,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集群品牌。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7_324674.png

  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依托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观赏功能和生态功能,率先建成30个以上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按照服务城市、农游合一、管理领先的要求,立足精细蔬菜、经济林果和特色种养殖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休闲观光型、特色精品型等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建设规模化、品牌化都市生态农业园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融合平台,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积极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到2020,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市、区)

  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探索土地信用托管担保平台建设,试点推动农村土地银行发展,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队伍。改革农业补贴制度,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试点,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农业科技及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农业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新型支农方式,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建立精准化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强化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8_971307.png

  第四节 建设网络经济大省

  抓住信息(IT)时代正在走向数据(DT)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经济新形态,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保障信息安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推进电子商务大发展。实施重大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建设电子商务强省。实施产业融合工程,促进服务民生模式创新、传统商贸业转型、工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实施农村电商覆盖工程,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省。实施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快递服务网络。实施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主体,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2020年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商贸企业和规模以上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5%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89_724924.png

  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开展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建设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实施大数据应用工程,发展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创业大数据、时空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政府大数据应用,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转变。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推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促进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创新,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建立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培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实施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省级统一的政府数据服务网、政务云平台,制定开放共享目录,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0_187950.png

  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加强重点领域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支持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规划布局,推动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放宽融合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及限制,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开放合作。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6_093971.png

  建设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打造网络强省。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大幅度提高城乡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推进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新扩建郑州至全国的互联网省际出口方向和出省带宽,建成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的国际专用通道。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争取5G(第五代通信)网络建设试点。统筹省内数据中心布局,打造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积极部署北斗导航服务平台。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提高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5_888520.png

  第五节 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

  持续强化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载体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支撑。

  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导向,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主导区、科技创新核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开展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推动开发空间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联建共享,形成产城互动长效发展机制。推广整体开发、集群引进,建设一批配套功能完善的区中园。强化延链补链,完善技术创新、现代物流、口岸监管、人力资源、行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园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集聚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公司化开发运营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

  加快服务业两区提速扩容增效发展。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以专业化、特色化引领特色商业区发展,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品牌特色培育、服务功能提升、产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加快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和特色街区培育,吸引相关上下游企业和融资、咨询、物流、孵化等配套专业服务企业入驻,建成一批支撑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创新转型的高端商务服务平台,打造一批跨区域辐射的特色服务业集群。支持业态成熟、空间受限的服务业两区”,按照企业运作、整体开发的模式,新建集交易展示、物流仓储、电商平台、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园区,探索形成一区多园管理模式。

  优化布局专业园区。坚持集中集约、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支持省辖市、省直管县()合理规划布局专业园区,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和培育发展后续力量。依托具有产业基础的重点镇,布局建设、整合提升一批制造业专业园区,推动初级加工、一般零部件制造环节等项目集聚,形成与产业集聚区分工协作、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突出产业跨界融合,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专业园区。结合城区改造和业态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等专业园区。依托交通枢纽、重要商品集散地、城市功能疏解区,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新型专业市场。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4_866167.png

  第四章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活力根基,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动力源泉,抓好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迈进创新型省份。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统筹利用创新资源力度,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首购和订购创新产品等方式,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网络化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鼓励企业运用网络平台集聚对接社会创新资源,建立首席技师、工匠工作室等机制,带动职工投入制造环节创新,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凝练一批具有重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创新示范应用。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3_047464.png

  第二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改革推动、需求导向、政策协同、开放共享,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优化要素配置,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推动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青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创业者、博士后科研人员创业者和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重点,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奖励,培育一批创客和极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办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训练营等。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平台、投资购并小微企业,支持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拥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来豫孵化和创办企业。

  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全面推进众创,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推动技术、开发、营销等资源共享。积极推广众包,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研发设计分发和交付、聚合社会创意、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等,加快郑州、洛阳等服务外包城市应用众包模式。建立立体式众扶,开放共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探索政府和公益机构、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的方式。稳妥推进众筹,探索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等实物众筹,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动设立网络借贷平台。

  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坚持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空间。发展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推广创业咖啡、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等新型孵化模式。推进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加强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集中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及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大企业、投资机构到世界一流创新要素集聚区创办孵化器并推动成功孵化项目在省内实现产业化。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体系,建立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创新银行支持方式,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集聚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高端化的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以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为着力点,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一站式服务,打通创新要素快速集聚的通道。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保护企业家精神,宽容失败,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课程体系,鼓励举办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塑造创新创业河南品牌。加强各类媒体对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2_814877.png

  第三节 打造区域核心创新载体

  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建立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区域和产业创新枢纽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形成集群创新效应。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把示范区作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统筹创新空间布局,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着力打造全省创新增长极和创新公共大平台。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郑洛新三市合作共建、其他省辖市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重点在科技金融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创建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努力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先导区、开放创新技术转移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示范引领全省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提升。

  推进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选择产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汇集龙头企业、科研团队、高校、科研院所,覆盖研发外包、检验检测、展示交易、教育培训、市场推广、金融支持等环节,打造一批面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区域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新乡市建设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建设富有活力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依托中心城市,以促进高校、政府、研究机构、新兴企业和人才紧密结合为重点,引导各省辖市加快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创客空间等创新资源,大力吸引境内外人才、创业投资机构,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人才、信息、资金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变,打造城市创新圈和区域创新集聚地。

  第四节 推动开放式创新

  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辟国际科技合作新渠道,改进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增强利用省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借力缩小创新差距。完善省部院合作机制,深化与中央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推进技术创新转移,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覆盖全省、对接省外各类创新主体的转移网络。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设产业创新园和创新联盟,探索外资研发机构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方式,建立吸纳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技术特许、委托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等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豫设立研发机构。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鹤壁市建设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

  第五章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法治化导向,提升各类市场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一节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围绕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加快推动金融、土地、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各类要素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优化配置。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重点推动期货、债券、产权交易等市场加快发展,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主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创新债券品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扩大交易品种和规模。鼓励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设立。加快中原股权交易市场和各类产权交易机构发展,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完善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功能强、辐射广的区域性交易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探索农户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国家有关部署,适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有偿退出等试点并适时推开。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合理比价调节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全程信息化。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鼓励公共服务机构与民营、外资品牌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培育独立于公共服务体系以外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发展技术贸易市场。健全技术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打造一批集信息发布、交易转让、知识产权服务、股权投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市场。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技术流动和技术转移。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模式,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第二节 完善提升商品市场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联接,推动大市场、大流通建设,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业态创新,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推动重点优势商品市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成熟商圈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商圈,发展地标性商业中心,加强城乡社区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综合商贸中心。完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整合市场资源,强化综合数据库和指数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推动生产资料市场与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融合互动。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冷链标准应用,拓展农产品交易和展示渠道,优化农产品零售市场布局,推动各类便民市场和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

http://www.henan.gov.cn/pic/0/10/30/35/10303597_786974.png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科学界定国企功能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制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实现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覆盖。健全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实施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方法。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构建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推动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合内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资产上市,进一步提高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推动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战略性先导产业和已形成优势的产业领域集中,加快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低效资产改制退出,实现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重要行业和优势领域。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健全国有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组或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健全运行监测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政企沟通机制、企业权益保护和问题受理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担保,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政策措施,完善税银互动、征信合作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增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推动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并购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型企业集团。推进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支持其境外投资参股或境外上市,通过跨国并购重组实现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推动物流、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企业创新业态模式,掌控技术、网络等核心资源,积极并购细分领域中小企业,培育形成本地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处置特困企业,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估乃至破产清算,逐步实现市场出清,在转型发展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涉企、进出口环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和物流成本。以破解企业融资难为重点,强化企业服务。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和实施,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和审批程序,建成运行全省纵横贯通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深入推进职业资格、收费管理、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等领域改革。推动部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及公共服务事项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管理。健全协调联动监管体系,加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将行政管理的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

  第四节 完善市场制度

  加快推进现代产权、价格、财政等各项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规则,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制度环境。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划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权益,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严格执行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财产权不受侵犯;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高效配置,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促进农村土地产权和林权有序流转;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中介和平台。

  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坚持市场决定、放管结合、改革创新、稳慎推进,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力度,完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和输配电价改革,有序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放开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推行居民供热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制度。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扩大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的污染物种类和地域、行业范围,探索建立政府向污水处理企业拨付的处理服务费用与污水处理效果挂钩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对教育、文化、养老、殡葬等公益性服务价格实行分类管理。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探索开展农产品政策性保险试点,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监督管理制度,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省级专项资金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改进社会事业投入资金分配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优化预算执行流程。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合理界定省、市、县级支出责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资源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用好国家赋予地方的税政管理权限。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转变税收征管方式,创新纳税方式,构建税收共治格局。推进非税收入法治化建设,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基本建成以行业和省、市、县三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支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外省市信用信息平台互联共享。推动行政事项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实施信用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信用建设和管理模式。完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处理、公开和应用等方面管理,全面有效运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培育一批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制度,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依法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完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规范体系,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公众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格局。